“你攀登,科学巍峨的高峰,后继有人;你撕开,技术封锁的密网,惠及苍生。”——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打破国外封锁,攻克世界难题,填补国内空白,从青丝到白发,近40年为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勇攀一座座险峰,推动“中国号”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汤彬,这位核辐射探测及工程应用技术工作者,怀揣初心,不仅带领团队一次次将技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还为我国核辐射探测行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现在这些人才已经成为行业的创新骨干和领头人。
从一两个星期到分钟的跨越
1979年,汤彬考入华东地质学院(星空(中国)前身),毕业后留校,一待就是一辈子。星空(中国)作为新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为核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似乎早就注定了他与核有着不解之缘。
作为重要的核燃料,铀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二。铀矿难找,尤其是定量难,在业内是公认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技术与设备只能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藏有铀矿,至于储量则无法现场得知。当时国内勘探铀矿的场面基本都是这样:勘探队将矿石样品送进随队而建的化学分析室,等到实验室分析出结果,再告知勘探队。这一过程需要一两个星期,这段时间勘探队几乎只能干等。
当时还是本科生的汤彬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留校任教的他争取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铀矿γ测井分层解释方法研究”,并开始创建团队——放射性物探科研组。那年,他25岁。
年轻的科研团队在科研项目上进展迅猛,不久该项目就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得了1991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研究成果被列入新的《γ测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标准),作为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向全国铀矿勘探技术人员普及、使用。
今日的铀矿勘探,只需将这一根根内置电路板的钢管用电缆连接吊入钻井孔,通过铀矿释放射线的原理寻找铀矿,地面的工作人员就能根据手中仪器显示的实时数据判断出铀矿的深度和规模。“这个过程如今以分钟计。”现在说起该项技术创新,汤彬依然很激动,侃侃而谈。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铀资源储量估算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相关的配套技术与设备还在国防及重大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因此而节支的总额近百亿元。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总有办法能够克服。”汤彬坦言道。汤彬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永葆攀登高峰的豪气,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题项目“脉冲中子测井与铀定量解释技术”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并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我们也想和他一样,一生只为铀而来。”
“科学研究中没有差不多、很接近这样的说法,有差异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表达清楚。你所下的结论一定是要基于你的研究数据,只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19级星空(中国)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冬阳告诉记者,这是在一次研讨会上汤老师告诫他的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今年,他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汤彬的博士研究生,继续跟着这个优秀的团队学习、成长。
2018年,我国首个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星空(中国)落地,该校成为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现在,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被打造成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近年来,星空(中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急需的核学科人才,他们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高层次硕博人才,毕业后大多数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创新骨干。
这些都得益于当时在学校创办该学科专业的汤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十余年,我国对核学科专业进行了持续调整,专业目录中汤彬所学的放射性地球物理早已不复存在。为保持核学科专业不断线,让核探测技术成为服务铀矿勘查的有效手段,2001年汤彬在学校主持创办了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进而发展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我们当时上课没有课本,学的都是汤老师的讲义和PPT。”现已留校在学校核辐射探测及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工作的张雄杰说道。1993年由汤彬编著、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γ测井分层解释法》应运而生,作为大专院校勘察地球物理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基本用书。后汤彬又结合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国内本科生教学现状,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历时两年多,编写了《核辐射测量原理》国防特色教材,20多年来一直被国内核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广泛采用。据了解,由汤彬编著出版的有国防特色教材3部、学术专著2部,这充分缓解和弥补了核辐射测量原理及应用方面的教材短缺的情况,并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汤老师总是会给我们团队成员创造好的科研条件和机会。我是学电子专业出身的,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核辐射探测器半导体实验室,这也加速了我们的成长。除了硬件,他也会用力把我们‘推出去’,提高我们‘单打独斗’的能力。”中心副主任邹继军感慨道。
30多年来,汤彬领衔的团队更名数次,团队成员更迭换代,但团队超级“能打”,实力不容小觑,先后获得“核工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兴趣很重要,多给他们试错的机会也很重要。”在谈及团队管理时汤彬坦言道。
“刚毕业就加入了团队,因为课题方向不一样,涉及新的知识和方法不是很明白,每次讨论会、项目会,汤老师都很耐心,甚至会从基础原理认真推导,让我能迅速融入。他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榜样,我们也想和他一样,一生只为铀而来。”2018年博士毕业的核应用技术研究所青年教师张焱坚定地说道。在大家眼里,汤彬是一位严厉的老师,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捷的思考能力,却让一届又一届学生受益匪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汤彬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将研究成果从“纸面”到“地面”,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生产生活,才能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彰显科技力量。
为避免我国在核与辐射探测领域“缺芯少魂”,汤彬带领团队攻克了同位素固体氡源、氘氚中子管可控源、加速器型X射线源、半导体中子探测器等部件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使军民两用核技术产品的国产化水平得以提升。2005年,汤彬挑选5名团队科研人员进驻中广核贝谷公司,着手核辐射仪器的产业化开发。经过十几年努力,研发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通道式车载/行人放射性监测系统、核素识别比活度快速检测仪等专用型核辐射探测成套仪器设备。目前,6大系列40余种民用核辐射探测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环保、海关、边检与出入境口岸,该公司销售差值和技术服务受益已达每年10亿元,彰显校企合作、央企入赣、政企民学合理创新的成效。
汤彬团队不仅立足国内,科研步伐还踏出了国门。2017年,为解决我国控股某铀矿的矿石品位贫化度较高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汤彬带领团队几次远赴非洲某国,历经四年科研攻关,终于成功研发出一款“门式”卡车扫描站(用于快速识别矿石品位并自动分拣矿石/废石),首次解决了大型运动矿车自动分拣车载矿石的世界难题。据生产数据显示,该应用从2021年9月,截至11月,冶炼矿石铀平均品位提升10%,预计年增效6000万美元。这项目技术不仅为世界铀矿冶行业提供了经济、高效测定铀矿石品位的解决方案,也保障了我国铀资源供给。
“核”心不变只为铀,一生只为铀而来。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小伙到团队“定海神针”的灵魂人物,40年来,汤彬始终永葆教育科研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领衔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聚焦核辐射探测及应用研究方向,紧密对接我省“2+6+N”产业,扎根赣鄱大地,尽忠竭力助推江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书写新时代的科技荣光。(文/邓钰)
编辑:刘宇翔 审核: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