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好人】李学礼:把脉大地 寻铀探宝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9-11浏览次数:1022


李学礼,1936年12月出生,男,汉族,全国优秀教师,核工业成立65周年功勋人物,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华东地质学院(现星空(中国))院长,是我国知名的水文地球化学专家。他发表论文近100篇,撰写的我国高校第一本高校试用教材《水文地球化学》获核工业部级优秀教材特等奖;8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多次被评为华东地质学院先进工作者。



作为一名水文地球化学专家,李学礼伴随着中国核工业发展而成长。195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被选拔赴苏联学习水文地质专业。1961年留学回国后,他放弃了留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穷乡僻壤的江西抚州,到我国第一所铀矿地质大学——抚州地质专科学校(现星空(中国))任教。

回国后,李学礼满腔热血从核地学科研领域白手起家,一边从事水文教学,一边进行温泉调查。为了早出成果,李学礼经常宿民居、啃干粮、钻树丛、攀岩越涧采集水样,与家人聚少离多。经过不懈努力,从温泉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分揭示了江西庐山温泉的医疗效果。他在国内率先将氢、氧同位素与放射同位素氚应用于温泉成因研究,提出了硅酸型水理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分类方法、古水热系统排泄区铀金成矿模式和“矿、水、热”三源成矿论等,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球化学》教材。

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李学礼以铀水文地球化学为研究主线,先后开展了地热、构造与铀矿成因关系研究,砂岩型铀矿成矿与找矿模式研究,高矿化度地下水地区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新工艺与硬岩铀矿微生物堆浸新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核能开发及核工业部级重点项目,编著了教材《水文地球化学》、论著《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找矿》和专著《古水热系统与铀成矿作用》《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下水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研究》。

几十年来,他为我国的核事业默默奉献,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揭示温泉医疗效果,可以成功预测铀、金矿床;根据成矿水文地球化学理论,突破了砂岩性铀矿找矿技术方法;提出了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新工艺,使高矿化度地下水地区地浸采铀得以顺利进行等。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地学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被许多教材、专著和学术刊物引用。

退休后的李学礼,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科研道路上的攀登。他克服疾病困扰,经常带领科研团队到100公里外的七二一矿采集菌种、开展室内生物浸铀试验和野外现场生物堆浸试验。经过一次次浸铀菌种选育、驯化试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721矿嗜酸性氧化硫铁杆菌”的菌种。利用该菌种使花岗岩高氟铀矿,火山岩中的高钛难浸铀矿铀的浸出率达90%以上,并大大缩短了周期,降低了酸耗,实现了该类铀矿石的高效浸出,解决了高氟铀矿、钛铀矿常温下难以化学浸出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成果获系列国家发明专利,走在了国内外同行的前列,部分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在企业运用、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学术带头人,李学礼理论基础坚实,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联系广泛,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他先后邀请美国总统顾问、世界著名地球化学家Langmiur教授等名人和中科院、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建设部著名专家教授开展科技合作,多次应邀出席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大会,并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交流的“矿、水、热”三源成矿论论文被荷兰权威学术机构收入。与苏联、美国、德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及IAEA专家有着密切科技交往,其学术思想享有较高国际声望,1994年被录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签发的科技界著名人物传记。

作为领导干部,李学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谨治学、特色办学,为核工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他培养出的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目前正活跃在铀矿采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已成为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坚力量。

 

编辑:刘宇翔  责任编辑:陶小娜  审核:黄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