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好人】高柏:筚路蓝缕求真知 守正创新育人才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9-11浏览次数:1033


高柏,1964年9月出生,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星空(中国)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优秀共产党员”、校“八个一”标兵,“江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西普通高校金牌教师(教学名师)“金牌研究生导师”等奖获得者。

 


以德立身、鞠躬力行,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01年,高柏放弃沿海城市工作机会,毕业留校任教刚成立的环境工程系。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党建和专业建设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他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坚持每年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为青年教师讲授1次专题党课,积极将专业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的成果有机融合,在《高教学刊》等期刊发表党建和思政类论文8篇,助力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批2016年江西省高校“两优一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2019年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虽然星空(中国)在地学和核科学领域有较为广泛影响,但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主流学者甚至分不清华东理工大学和星空(中国),更别提了解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面对这一窘境,他多次带领教师虚心求教行业知名学者,积极参加专业会议,宣传专业建设成效,扩大专业影响力,经过大家多年努力,专业建设成效斐然,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并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024年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以生为本、守正创新,培育新时代核地创新人才

为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高柏在课程建设、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积极开拓创新。2007年,他敏锐地认识到地下水环境管控将是国家环保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为此,他及时创设相关课程,把多年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编著了彰显我校特色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专业教材。2018年,他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成功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2年,他主导的《铀矿山地下水污染PRB修复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填补了国内环境工程等专业特色仿真教学资源空白,巩固了星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和地位。

他将核军工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创新“政产学研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他带领师生前往261核文化基地,深入721铀矿尾矿库实地研究,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等荣誉20多项,培养出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刘圣锋、“十佳实践之星”提名奖王师齐等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促进学科发展,星空(中国)引进了大批优秀博士人才,新博士对学校传统和优势不了解,难以找到新的科研方向,高柏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给予他们有效引导。“我从博士后、副教授到教授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高老师的无私帮助”,江西省高等学校“青年井冈学者”郭亚丹教授说道。

强核报国、为国奉献,科学研究创新篇

为攻克含铀矿层地下水矿化度高达12g/L的极端条件而导致传统地浸工艺难以开采的世界性难题,从2004年夏到2007年春,高柏老师带领研究小组坚守十红滩进行野外研究。在那里,夏季酷热,最高气温达53℃,冬季寒冷,最低气温-25℃,最大风力达13级,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无论对来自南方的研究人员还是对试验工艺设施抗寒能力都是巨大挑战,稍有不慎,损失惨重。在一个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夜晚,值班研究生仅仅调小了一个管道流量,第二天,400米工艺水管就成了冰管,试验被迫中断。虽然高老师内心在流血,但还得安慰那位深感愧疚的研究生,鼓励大家别灰心、继续干。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团队攻克了高矿化度条件地浸工艺世界性难题,汪集旸等院士鉴定为“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谈起十红滩的这段经历,高柏经常叮嘱师生,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青衿之志,只为青绿”。高柏深知铀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为此,在从事11年铀矿找矿工作、经历了近10年的铀矿开采理论和工艺研究后,他又开拓了放射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研究方向。十多年来,他积极同江西省地质局、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多次深入713矿、745矿以及赣南稀土矿山调查,研究我国放射性矿山环境基线和现状,结合典型矿区实际条件,开展了矿山土壤——地下水系统污染治理理论与修复技术研究,构建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修复绿色低碳高效修复方法,获得了高水平论文、专著、专利等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编辑:刘宇翔  责任编辑:陶小娜  审核:黄来明